國手 郭建群
02:19:05。發光的螢幕停留在這串數字,亮得有些晃眼。
『記錄一下我們剛萌芽的友誼。說好開始變熟。』傳送通話截圖後,內心泛起微妙感覺。
不到兩秒,便收到對方回傳訊息:『哈哈,沒問題。盡量啦。』
標誌「郭建群」對話框顯示上線。剛結束長達130分鐘通話,對這位從全運會(104年、106年)、大專盃(105年)到巨港亞運(107年)團體賽非金及銅的年輕國手,又有新認識。
不善交際 慣圈內封閉同質
撰寫建群採訪說來有些曲折,原先負責人冠上「活動嗨咖」美名當之無愧,但遇上「句點王」建群也不得不舉手投降。
原負責人表示:「我們同鄉,又打軟網,實際上交友圈也滿重疊的,但還是無法。我放棄。」於是,專訪輾轉流落至我手中。
起初感觸不深,但隨即我便深刻明瞭何謂在放棄邊緣掙扎。
比如採訪期間他正在高雄集訓、準備去韓國參賽,聊到選手因國際賽事出國經驗豐富。進一步探詢建群對出國印象時,得到簡潔一句「很少印象深刻」。
「很好啊,很少代表印象深刻後絕對不會忘記。」短暫尷尬後無縫接軌。
「就很少印象深刻,只是記得很多。」建群聲調不特別慵懶或怯懦,就是平得像靜止水面。
「那不用印象深刻,記得什麼說什麼?」為了讓對話進行,循循善誘道。
「就記得很多,但沒有印象深刻。」甚至沒換句話說,建群抽換表達順序。而對話依舊停滯。
整個對話已退兩百步,從詢問「推薦美食」到提個「能吃的東西」就好,結果居然得到「吃很多但沒特別好吃」回答,死亡迴圈般的對話節奏,讓人一度反省自己的社交能力。
「是因為不熟,讓你覺得對話不自在嗎?」邊翻建群的友人證詞,在放棄邊緣試探性詢問道。
建群絲毫沒有猶豫回應:「不會不自在,這樣已經算很好了。」
平心而論,從「有一次看電影地震但忘記看什麼電影只覺得逃不了」到「跟球隊感情好但不講話反正心有靈犀」等各種微妙言論都還勉強挺住;但意識認知落差瞬間,讓人不禁懷疑人生。
完全體現教練所說,甲組雖擅長打球,但封閉而同質的環境導致少有想像。想來比起資源配置,沒機會和大眾交流且缺乏刺激或許才是根本軟網沒落主因。這也是推廣痛點。
非嫌麻煩 欠契機啟發作為
鑑於雙向互動岌岌可危,對話進行半個鐘頭後強迫轉向:以軟網推廣小組身分向建群報告進度、藍圖與需要幫忙之處。
更新告個段落向建群確認訊息傳達效率,以確保認知在同個平面上。畢竟,洋洋灑灑報告不難,但有系統到讓人理解可不簡單。
「懂了。會盡量配合。」建群表示理解,卻沒有任何回饋,反覆確認也難有結果。
再度死亡迴圈讓人理智斷線,忍不住脫口而出怒吼道:「馬的信不信下次見面我揍你快給我說喔!!!」
建群笑出聲,平靜解釋對他來說理解簡單、表達很難。見對方說到這個份上,也只得收拾情緒拋出一個個誘導性問題,包括對推廣軟網想法、對甲乙組交流感受、怎麼相互配合。
「我也是在甲乙組交流後才開始想推廣。」開發後的建群表達更有組織,感嘆道:「但其實推廣大家都想做,例如和企業談冷門運動表演賽,只是不知道怎麼樣有效去做。」
當今現狀是如此:甲組有實力、乙組有想法、軟網協會及地方俱樂部有資源。至於如何配合能夠發揮綜效,還是得看我們這些主事者的決心,能用何種形式轉換成實質改變。
至少目前確認,我們都有決心。端看如何改變。
平等交流 互相學習尊專業
隨著專談步入尾聲,與受訪者閒話家常起來。隨口提到未來交換及學術規劃,讓建群不住讚嘆。但其實值得敬佩的,是年紀輕輕成為國手的建群。
「沒什麼好佩服的,真的。」聽到我真誠誇獎,建群態度謙虛,連忙婉拒稱讚。
「真心的?」對此,我忍不住喜出望外。「那你也用相同態度對我吧!」
我對他說,我們就是很平等在做自己想做的事,基於興趣或別的,而剛好軟網把我們串起來。所以,把握機會互相學習吧!
別瞧不起乙組實力不夠,也不要因臺政光環感到自卑,對體制給的主流標準更無需在意。只是單純地,屏除標籤,感受對方作為個體好好交流。這是我們的微小冀望。
「可以!算是一種緣份。」建群的喜悅溢於言表,滿心歡喜道。
而我也總算完成「不可能的任務」,開始想著張宇和魔力紅有什麼經典,是時候該來回味。
採訪/史冰
網頁/罐罐
照片/郭建群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