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世澤盃賽事採訪

上集

簡介

軟網界重要賽事「世澤盃」於嘉義市立網球場盛大舉辦,兩天(12月1-2日)豐富賽程涵蓋青年組及壯年組,吸引近40支隊伍前來切磋交流,場面十分熱鬧。


「世澤盃」係為紀念嘉義地區先賢陳世澤先生而舉辦,經十年發展、壯大,現已成為軟式網球切磋球技、軟性交流之重要平臺。


競賽項目一律為團體賽,分為「青年組」及「壯年組」。青年組每隊12人,報名者不限年齡,規定五點之中奇數為男子、偶數為女子,且隊上全運會暨亞運會不得超過兩人。


而壯年組細分90歲-105歲-120歲-135歲-150歲組別,計算方式為兩隊友相加年紀,同樣是五點雙打。其中,為平衡性別及歲數,女性可+15歲參賽,增添比賽刺激性及趣味度。


眾多高手因「世澤盃」雲集此處,相信兩日充實賽事與場外交流,確實增進彼此情誼。而此次匆促採訪捕捉到四位選手,分別是:「東亞運三金得主」王俊彥、「杜哈及廣州兩屆亞運金牌」楊勝發、「仁川亞運助理教練」陳柏凱、「亞洲盃、東亞運、世界盃國手」林聖發。


快來看看他們的採訪吧!

採訪創意之軟網快問快答

因為受訪者有四位之多,形式採快問快答,在丟問題後請大家輪流回答補充。而為確保認知相同,又補充謝龍介在快問快答節目對賴清德真情告白的例子方便理解。


眾人聽完哄堂大笑,緩解原先僵硬氛圍。

第一題:請分享接觸軟網契機。

俊彥教練豪氣首發:「這很單純!當時學校規定校隊才可以騎腳踏車進校園,我覺得很帥就決定加入,剛好只有軟網這個項目。」


故事清楚、理由充分、動機明確,幾霸昏。下一位。


柏凱教練溫吞接話:「當時第一屆軟網校隊即將成立,甚至沒碰過球,單純體育課測試協調性、體能、爆發力,就被找進球隊。後來有成績就有興趣,國小便參加日本山中湖邀請賽。」


創始校隊加小小年紀受邀國際賽事,很可以。下一位!


學弟勝發教練表示同意:「的確,當時很單純,體格好、運動神經不錯、傻傻的感覺可以運動,就在體育課被找去打球了。」


等等,姑且不論多出奇怪選拔條件,這什麼強烈「複製貼上」的既視感?「千里馬與伯樂」套路無所不在啊!剎那間理解節目造假的無奈。


儘管表面不動聲色,卻開始設想故事重疊性過高怎麼取捨。


所幸,小聖發學長另闢蹊徑,分享對打球的嚮往:「其實就想打球而已。當時國小校隊只有羽球、網球、田徑,基於興趣選其中一項。」


由此可見,起頭並不如我們想像中困難,只要願意開始便存在無限可能,端看個人選擇造化。


而生活也非被神秘小販用一句「你是百年難得一見的練武奇才」,然後被強迫推銷武功秘笈而開啟奇幻冒險如此戲劇化。


猛然回首,動機就那麼單純,有些無厘頭也沒關係,畢竟專注才是造就巔峰的關鍵。

第二題-1:在追求軟網過程中是否有印象深刻的事?(場上)

俊彥教練心直口快答道:「東亞運國際賽三金!肯定是這個!」


一場比賽囊括單打、雙打、團體三項冠軍,夠狂,下面一位。


柏凱教練露出追憶神情,反覆斟酌:「果然還是國手選拔吧。明明對上學弟6:3差一球就選上國手,卻沒有調整好心態讓對手連追四分輸球,非常印象深刻。」


對此,勝發教練無法更同意:「沒錯,我的話也大概是2001年東亞運國手選拔,明明再贏一場就選上國手,卻受限年紀小抗壓性不好錯失機會,忘也忘不掉。」


…...這兩個人到底有默契到什麼地步,忍不住這麼想。


「不,你是輸一局,我可是輸一球喔?」柏凱教練揶揄道,對當年的自己,也對小兩屆的學弟。所有不甘在時間淬煉下化作玩笑話語,卻不知是故作輕鬆還是真的能夠坦然面對。


小聖發學長見縫插針補充:「2012亞洲盃那球才是,因為一球輸韓國害我少賺很多。」


聽到對話走向隨性,忍不住舉手發問:「我比較好奇兩個部分,首先是這個經驗對個人造成的後續影響;其次是目前怎麼將心理素質訓練科學化教導學生?」


心理影響生理的連帶關係眾所皆知,重大賽事關鍵分失誤也突顯心理素質重要性;可無疑地,現今臺灣對失敗和風險的容忍度不高,從來沒有人教我們在失意時如何調適心態到修正成功。


也許是提問有感,你來我往討論一時間十分熱烈。


簡單來說,可歸納成:短期加強練習失誤部分,中期以「藝高人膽大」原則提升心理素質,長期則是系統性地在初生之犢體驗臨場感後將經驗分享給後輩。


必須得說,在那一刻,我的情緒是激動的。


眼前這些選手的現有成就絕不容否認;但若從世俗定義來看,當初落選代表他們曾經是選拔下的失敗者,而成功人永遠是少數,卻奪走大部分的目光。


也許「只顧錦上添花,不願雪中送炭」是赤裸人性使然,導致倖存者偏差永遠是我們認識真相的壁壘。這一瞬間,聽著素昧平生的人們大方分享,我內心十分感謝。

第二題-2:在追求軟網過程中是否有印象深刻的事?(場外)

情緒使然,不經意脫口而出:「球場之外呢?有印象深刻的事情嗎?」


柏凱教練首先分享:「軟網圈經常出現『小時候對手、長大隊友』的狀況,也因此好朋友變成場上對手而開始互相敵視很讓人難過。我記得,有一年全國運動會在臺北舉辦,因為我們比賽成績相當好、蟬聯多年冠軍,結果發生強到被討厭的情況。那感覺......真的很不好,畢竟軟網圈真的很小。」


此言一出,大夥無異議地點頭同意,幾分贊同,幾分無奈。


「我的話,大概是教練生涯認識很多學生吧?」俊彥教練想了一下補充:「這種比賽基本上就是交流同樂,經常遇上畢業學生,相較之下其他球類很少有這種互動。是軟網圈小的好處。」


想起剛抵達聽著俊彥教練和學生韋傑鬧著「讓老師幾分、說好不爭獎金」的玩笑話,瞬間了解何謂軟網圈小的好處。


同樣概念套用到推廣小組,說來有幾分「雞生蛋、蛋生雞」的有趣。要不是圈子夠小,過程不會那麼容易找到關鍵人合作;同時,也正因軟網圈不大,我們才有推廣的必要。


至於手邊資源能變出什麼花樣,那就是推廣小組的本事。

第三題:針對推廣軟網的回饋及補充。

(因為開放式答題沒有順序,所以整理成條列式)


受訪者觀察

1. 軟網主要盛行於中南部,北部似乎有錢繳越多越受歡迎的現象

2. 相較硬網是全球性運動,軟網人口太少


受訪者期待

1. 希望提高曝光率,例如軟網賽事轉播

2. 擴大軟網就業圈


以上是「世澤盃特輯」的採訪!


…...雖然想這樣說,但難得遇上大佬居然毫無啟發地草草了結,即便下午連趕兩場採訪、停留時間短短兩個鐘頭、見面之前完全不知道採訪對象,也無法構成被原諒的理由吧。


話說回來,這些觀察或期待或許聽來簡潔又直白,但快問快答背後必定藏有深刻脈絡和問題意識,明天 #我的小軟時代 將接續「世澤盃特輯」帶來更精彩的下集採訪。要期待喔。

​採訪/史冰

bottom of page